11月9日,是法门寺博物馆建成正式开放30周年纪念日。千年古刹法门寺遗留有一方明代“大洲居士题赞法门寺痴僧诗”刻石。近日,法门寺博物馆文博馆员、九三学社社员毛小东通过长期研究考证认为,诗刻中的“大洲居士”不是法门寺学界相关学者所指的“痴僧”,而是明代内阁宰辅赵贞吉。该研究还揭示出大洲诗刻的内涵是一篇明代重建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倡议书。“西蜀大洲居士”是明朝内阁宰辅赵贞吉据毛小东介绍,《大洲居士题赞法门寺痴僧诗》(以下简称“大洲诗刻”)原镶嵌在清代法门寺大雄宝殿内西山墙上,现藏于法门寺院,在法门寺博物馆西展厅陈列着该石刻拓片。大洲诗刻是大明隆庆六年()上石,刻文内容为:“法门寺成住坏,空中忽起痴僧债,百尺铁锁挂肩筋,欲与如来增气概。增气概,尔毋苦,好待当年许玄度。西蜀大洲居士书。隆庆壬申春日知扶风事卿晚学陈子需上石。”大字正文47字,小字落款18个字。对西蜀大洲居士的身份,法门寺学界前辈陈景富先生在《法门寺》著作中论述:“大洲居士对真身宝塔的不复存在感到很惋惜,很难过,于是发愿行乞募资重建。”学界多人等也都认同西蜀大洲居士就是诗刻中的痴僧。但毛小东认为,“西蜀大洲居士”另有其人,就是明朝位居内阁宰辅的赵贞吉。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佛教居士。隆庆四年(),赵贞吉与高拱共事不合,自请辞去官职。隆庆五年()春,赵贞吉回到家乡,设教于圣水寺。万历四年()卒,万历皇帝曾为之辍朝一日。赵贞吉学博才高以诗文成就和杨升庵、任少海、熊南沙,并称“蜀四大家”。而诗刻落款中的陈子需,根据《重修凤翔府志》,应为隆庆五年()上任凤翔府的扶风知县。为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有明代痴僧曾铁链穿肩毛小东介绍,法门寺因供养佛骨真身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唐宋时为皇家寺院,名震天下。可到了明代,沦为民间寺院。隆庆年间(-)法门寺的木塔坍塌毁坏,官府不济,财力有限,难于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他认为,赵贞吉于隆庆四年至隆庆五年(-)致仕回乡西蜀,途径凤翔府扶风县游历法门寺,见到宝塔崩塌。他应该是亲眼看到有一名和尚为重修宝塔,用百尺长的锁链穿过血肉之躯的肩筋,加以锁具,拖地而行,奔走呼号。对这种“百尺铁锁挂肩筋”的自残劝缘的行为,作为致仕还乡的朝廷内阁宰辅同时又是佛教居士的赵贞吉,以痴僧作诗,登高一呼,劝缘建塔。所以,诗刻的内涵就是一篇感人的明代重建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倡议书。而刚刚上任的扶风知县陈子需,礼遇接待赵贞吉,将其诗作刻铭上石,这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大洲诗刻”。赵贞吉书法颜底赵面边款小字难以比肩这种观点的证据是什么?毛小东说,他是学书法的,对赵贞吉的书法做了仔细研究,发现赵贞吉的字“颜底赵面、善用点法”等特点,书法风格取法于颜真卿和赵孟,同时又能通变成化,特别加大横画左低右高的倾斜之势,呈现出超拔俊逸的气度。而边款小字似为隆庆年间扶风知县陈子需所题,结构规整,气息板滞,缺乏生气,和赵贞吉题诗书风相比,无论在学养、功力、才情及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不在同一个水平格调上。作者此前曾通过实验证明唐代鎏金银龟盒并非茶具据了解,毛小东的研究文章已经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书学》发表。此前,毛小东还曾通过自己的比较实验证明,年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银龟盒并不是门寺学界普遍认为的茶具,其真实的身世乃是一件香炉,但其复制品却一直长期被作为茶道来表演。毛小东说,季羡林先生曾在年给法门寺题词表示,法门寺的每件文物背后都很深的文化内涵,建议像建立敦煌学一样建立“法门学”。年4月3日发现法门寺地宫,年11月9日法门寺博物馆建成正式开放,今年正值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30周年。“我的工作是社会教育,希望能更好地守护法门寺大唐珍宝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争取通过学术研究让‘法门学’向纵深发展,让法门寺更多的国宝活起来。”华商记者马虎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085.html